從《楚漢傳奇》劉邦情緒低落到極點看人生預測的重要性
李唯弘/文
最近各省衛視熱播的《楚漢傳奇》已經接近尾聲,劉邦戰勝項羽已成定局。傳奇嘛,畢竟有些改編,不一定是歷史本來面目,但劉邦能得天下,與他人生遇到的人有關,這是無容質疑的。
這是一個國人幾乎人人耳熟能詳的故事:
漢高帝五年(公元前202年)仲夏五月,劉邦在洛陽南宮大擺酒宴,歡慶滅項羽、建大漢的勝利。觥籌交錯之際,劉邦起身舉杯,一改平時的粗魯隨意,以難得一見的鄭重莊嚴,且帶幾分文雅地說道:“列侯、諸將,無敢隱朕,皆言其情:吾所以有天下者何?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?”(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)
此時距漢軍垓下滅項羽僅五個月,距劉邦氾水北岸稱帝僅三個月,漢朝百官群臣正沉浸在勝利的巨大喜悅之中,卻也頗感驚詫困惑:明明是一場實力極其懸殊的爭斗,咋個結局竟全然相反?原本正氣凜然且強大得無與倫比,戰無不勝的天下霸主,咋個轉眼間就一敗涂地,不僅丟了愛姬丟了天下,還落得個死無全尸的結局?而原本流里流氣又兵少勢單,每戰必敗的被貶小侯,咋個驚魂甫定就獨攬乾坤,江山美人要啥有啥?
劉邦的討論題目一出,群臣各抒己見,大殿中立馬人聲哄然。亂嚷嚷一陣后,都武侯高起、信平侯王陵同時起身,代表群臣正式回答劉邦的提問:“陛下慢而侮人,項羽仁而愛人。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,所降下者因以予之,與天下同利也。項羽妒賢嫉能,有功者害之,賢者疑之,戰勝而不予人功,得地而不予人利,此所以失天下也。”這正是在場群臣的共識。四年前,漢中拜將壇上,韓信就是用這樣的對比打消了劉邦內心的深度自卑,鼓舞了他發兵東向與項羽爭天下的斗志。這幾年,劉邦也正是按照韓信的建議,“與天下同利”,拿官位和封地調動起諸將的積極性,從而以弱勝強,做了至尊。